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都城人(今曲阜),著名思想家,是孔子七十二贤徒之首。
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笃信好学,性格宽仁,对师父一向惟命是从,深受孔子的赞扬。
有一天,颜回出去办事,途经闹市,见前方围着一群人,便走过去一探究竟,只见一个买布的男子与卖布的掌柜在争吵,就听买布的嚷道:“一块布八钱,三块布是二十三钱,你凭啥要收我二十四钱。”
掌柜的据理力争,说三八就是二十四钱,不信你可以问问旁人?
颜回上前一步,对那男子施了一礼说:“这位大哥,掌柜说的没错,三块布却是二十四钱,是你自己算错了。”
买布的固执己见,而且正在气头上,便指着颜回说:“你是什么鸟人?谁让你出来多管闲事的?”
颜回说:“在下是孔夫子的弟子颜回,见你二人在此争吵,只是过来主持一下公正,你怎么不讲理呢?”
男子一听,不禁喝道:“孔夫子弟子说的也未必准确,若孔夫子说我错了,那才真是错了。你如果是他的弟子,那正好去找他评理。”
颜回见这人简直无法理喻,便生气地问他:“如果孔夫子说你错了,你该如何认罚?”
男子道:“夫子若评我错了,我立刻自刎谢罪,但如果你错了怎么办?”
颜回说:“如果师父评我错了,我愿将头上戴的冠(帽子)送给你。”
男子于是拉着颜回的手找到孔子。
孔子听完二人的争执,想了想,便笑着对颜回说:“三个八是二十三,颜回,这次是你错了,快将头冠送给人家,赔礼认错吧。”
颜回一听师父竟说自己错了,也不敢顶嘴,愤愤地把冠摘下来,交给那个买布的男子,男子接过后,得意而去。
颜回虽然表面上服从师父,可心里却怎么也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经老糊涂,便不想再学下去了,于是第二天,颜回就以家中有事,赌气向孔子请假回家。
孔子明白颜回的心思,但没有说破,准了假后,又叮嘱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一时不解,却牢记在心,当下向师父深施一礼,掉头而去。
走到半路,天上突然乌云翻滚,雷电交加,眼瞅便要下雨,颜回匆忙躲进山中一棵千年枯树洞内。
这时,西山再次想起一连串轰鸣的雷声,颜回猛地想起师父所言“千年古树莫存身”,他想:唉,师徒一场,就再听他一次吧!于是,便从枯树洞内走了出去,迎着风雨继续前行。
忽听背后一声巨响,颜回转身一看,一道闪电,却将那棵千年古树劈倒在地,自己若不及时抽身,此时已然命丧树洞。
颜回大吃一惊:“师父这句话如何说的这么准呢?”
因大雨倾盆,山路湿滑难行,等颜回到家时,已经半夜了,他不忍心打扰妻子,便从墙上跳进院内,悄悄摸进卧房,进屋后,他借着微弱的夜色突然发现,妻子的床上竟然并排躺着两个人。
颜回心道:“好你个贱妇,竟背着我偷人!”气愤之下,他“嗖”地拔出佩剑要向妻子砍去,脑海中猛地想起师父交代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忙点燃烛火,向床上照去,一见这才释然,原来睡在妻子身边的人,却是远来探亲的妹妹……
次日一早,颜回羞愧难当,便跑回去见孔子,并跪地赔礼说:“弟子不肖,以为师父年老糊涂,本来不想和您学了,可师父临别所赠两句话,却救了弟子一家性命,师父学富五车,令弟子钦佩万分,愿继续留在师父身边。”
孔子捋须点头,并解释道:“那两句话其实也没什么,昨日天气燥热,为师估计会有雷雨,所以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另外师父也知你是负气而走,怕你见到不平事容易冲动,由此闯下大祸,所以才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拱手拜服,却又不解地问孔子:“那么师父必定也知道三八二十三是错的,为何还要判弟子输了呢?”
孔子笑道:“傻徒弟,你想啊,为师若判买布男子输了,他便要自刎,那可是一条人命啊,而你输了不过把头冠送给他,你说是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
颜回顿时全明白了,不禁面红过耳,“咚咚咚”连给师父磕了三个响头,说:“是弟子糊涂,师父重大义而轻小事,真是世上难寻的圣师啊!”
从此,颜回一直陪在孔子的身边,攻苦食俭,好学不倦,可惜后来因病早亡,孔子为他心痛万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