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事物变化的因果当中,并没有我这个主体的存在。只是我的眼耳舌鼻身意的感觉集结,所谓我的存在只是相对的生理和心理幻象,可以说有我的(意识)存在,也可以说没有我的(主体)存在。
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没有一切生死的烦恼与痛苦,无为安乐,所以涅槃是寂静的。
从三法印当中衍生出来的无常形,无长久,直取本心的喜乐状态渐渐的转化成侘寂之心。
我们可以由这样的概念将日本美学侘寂解释为一种能接受事物是不持久的,不完整的,与不完美的而且能够平静的欣赏其中的美感的心态。
在京都的寺庙,我们常常可以见到枯山水的造景。岩石是山,碎石是水,点缀以枯枝或是苔癣,并由僧人在其上耙出线条产生流动感,用很少的元素来建构宇宙,并带着枯寂之美与禅意。这样的景观,随着日照的光景带来幽玄之意,让人悠然物外,思考景致之外的事情,达到忘我的境界。而枯山水,也常常被用来解释侘寂。
但是在这样的解释之下,很容易跟我们之前提到的日本美学要素物哀与幽玄都听起来很相像。我们看着枯枝,内心感受到哀戚,我们看着山水,想着另一方的宇宙。而这整体带来的略微孤寂的感受又是那样的和谐静默,让我们感受到了美。
如果说物哀是内触及心,幽玄是意感于外,那侘寂呢?
大西克礼在最后是这样解释这三者的差别,物哀是种带着感触的唯美,幽玄是种抒发而出的壮美,那侘寂则是一种反差气质传导出的安详恬适之美。
在朴素的日常当中,见到了时间所造成的残缺,欣赏这种无常的美感,直透事物的本质感受这样的悠然意境,就是侘寂(Wabi Sabi)。
侘寂美学的表现形式
侘寂的观念从茶道而出,茶师千利休说明茶道的精神是『和、敬、清、寂』。
和是和谐,愉悦。不仅是形式上要和谐,精神上也要和谐。因此在举办茶会的茶室设计当中,都需要考虑到和的精神,让参与茶会者的视觉上,听觉上,嗅觉上,触觉上,味觉上都有和谐之感。
举例而言,茶室斜顶屋檐低垂,采光适量让茶室内光线柔和;屋内的摆设色调朴素,让人的精神放松,可以延伸感官知觉;室外的风声呼应着煮水的沸腾声,参杂着院子领树叶摆动之声得以静心;茶的气味弥漫而不强烈;茶碗外型质朴,重在手感,当客人端起茶碗时那一刻的重量,温度,触感才是茶碗好坏考量的重点。
敬为诚敬之心。参与茶会的人不论世俗地位,身家财产,在茶室内都是平等的,以茶交心。人无分贵贱,茶禅一味,佛我一如。
清是清洁。茶室中即使最阴暗细微的角落,也应该一尘不染,身为茶人最重要的就是打扫,擦拭,洗涤。茶房就是心房,应该要是清净无垢的净土,时时勤拂拭,莫教惹尘埃。
寂是空寂与超脱。在茶会当中感受到寂,空寂无一物,让心灵回归原始,超越时间的限制,悠然闲适产生的感受,那就是美学的意识。
伞亭-草庵茶室
由于茶室的构造与内部设计都充满这样的美学风格,运用在现代的室内装修与庭院造景就是所谓的侘寂风 Wabi Sabi Design ,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也大受欢迎。
它的组成有几个元素:使用天然的材料,保持简朴与纯真,时间造成的陈迹是美好的,不追求对称与完整,完成一个舒心与静谧的空间,做到每间屋子就是一个世界。
我们观看这些Wabi Sabi design可以发现到有一些实体的共通处。
1.破旧的墙:跟一般家居我们喜欢明亮平整的墙壁不同,侘寂风喜欢质朴之感,粗糙斑驳的肌理是最受欢迎的,色调上也一般偏向白灰或是土黄色。
2.大量的留白:空间上必须有足够让视线延伸的地方,所以只有主体结构,少量家具。一来呼应简朴,二来让人可以更聚焦在主要家具如沙发,桌椅上。
3.植物:除了在地植物外,侘寂风也很喜欢用枯枝,苔癣等,一来纳入自然,二来降低沉重感,三来塑造寂寥的意象。
4.能有光阴感的材质:运用可以留时间痕迹美感的素材,譬如水泥,铁件,原木,陶瓷等。
5.简约的线条:侘寂是简单质朴,对于线条的要求也非常高,带有方向性,引导目光聚焦,并且相当忌讳凌乱。
Vora Villa
这样偏向日系的设计上往往也很注重单品的摆设及光影的设计,往往也融入了日本另外两个美学的元素”物哀”与”幽玄”。
由于崇尚不完整,不完美,拥抱残缺之美,甚至被人戏称为赤贫风。
Monteverdi Tascuny
然而事实上这些设计所传达出来的美感极其饱满,侘寂风的设计都受到了极高的评价。
侘寂美学的内外体现
有一个关于千利休小故事。有一天他看到他的儿子少庵在庭园小径打扫,利休看他打扫完之后,说不够干净。少庵再次打扫完回来报告:”父亲大人,我把石阶刷洗三次,石灯笼及树木都洒了水,苔癣地衣这些植物现在青翠欲滴,地上完全不会看见细枝或落叶了。”
利休训斥他:『不是这样打扫的。』
利休步入庭院中,摇晃了树木,金黄火红的树叶洒落,灰白的砂石小径布满了秋天的锦缎色彩,整个庭院宛如活了起来。
洁净不只是洁净,还要包含有自然与美感。
去过日本的人一定都会很喜欢日本的简约,干净,以及充满自然四季变化的美丽。在日本没有什么大山大水,一望无际的浩瀚。有的是一屋一世界,精巧的匠心加上对干净的要求,让旅人能够充分的得到放松。
日本人对干净的执着远较世界上任何一个种族都还要强烈。曾经从韩国釜山坐船到日本下关,从港口要通往市区走上天桥时,发现天桥栏杆闪闪发亮,看起来像是刚被打磨过的样子,映照在蓝天白云底下的闪光相当耀眼。
『啊!我到了日本了啊! 』
只有日本才能不管是私人场所还是公共环境都做到如此的干净清爽。那是令人相当愉悦的感受。
在干净的基础之下,日本人将自然光线与植物加了进来,所以你可以看到那些传统的町屋,有个小型的日式庭园,松树,苔癣,小径,怪石,将自然带入了家居,但是仍然维持了一丝不苟的精神。
那都是简约质朴,顺时变化,而时时拂拭的洁净空间,侘寂之美的外部体现。
京都古寺之所以吸引人,每年带来数千万的游客,都是向往着这样的古老质朴的洁净之美。
但侘寂也不仅只可以运用在空间环境上,感情与关系也是如此。
一位西方作家Arielle Ford以侘寂之美来解释爱情与婚姻,写下了《侘寂之爱:在不完美的关系当中找到完美的爱的古老艺术》(Wabi Sabi Love:The Ancient Art of Finding Perfect Love in Imperfect Relationships )
在侘寂之爱当中,你会不再那么注意年轻时候的青春肉体及美丽外表,开始欣赏那些时间所造成的温润与美感,你会更直视两人相处的关系当中的本质吸引,转化那些缺陷及不完美而能成就出完美的爱。
一如开头所提到的电影《爱在午夜降临时》。
世间万物,无一不因时间而劣化。陈旧,破败,苍老,损坏。对于象征世间流逝的事物,不以为它是种恶化而欣赏岁月的加之其上的痕迹,在这简朴本质跟时间温润之上感受到的美。
男女关系亦然。两人的肉体随着时间逐渐崩坏,不易再有肉体上的视觉刺激产生的激情,但是脱离了欲望的这层包裹,更透露出爱的本质,欣赏彼此缺陷与不完美并仍然在相处当中找出和谐,随着时间的积累反而越益加深了这份爱。
结语
强调本质的质朴日系美学,我们在许多日系的品牌及商品上都可以见到。从无印良品的自然原色,简单好用,到安藤忠雄的清水模混凝土建筑,无一不深深着吸引着我们。那是一种我们精神上的向往。
对简单而美好的向往,只会随着我们的年龄越长越是增强。光阴会对着这份简单美好浸润上温暖的光泽,带来我们内心的祥和。
那就是侘寂。
来源:听赵家人说历史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本公众号属于非赢利社会组织公共文化平台,不做任何商业用途。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