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型鋼雖屬於傳統產業,但卻是建築的重要材料,安全要求非常高。過去H型鋼要靠電弧銲與灌鐵砂來銲接,不只慢,還很吃材料;用雷射來銲接理論雖簡單,但是卻有很多技術瓶頸,過去一直沒有成功商品化。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補助下,工研院攜手台灣光罩研發全球首創的H型鋼構雷射銲接技術,顛覆過去半世紀的傳統銲接方式,更成功解決鋼構產業缺工、缺產能的痛點,也是建築鋼構製程的低碳革新,未來將成立新創公司,將此創新工法與產品推向國際鋼構市場。
台灣光罩啟動建築鋼構革新,一步步解決問題
為什麼1家半導體光罩業者要跨足鋼構銲接?台灣光罩營運長黃郁斌回憶道,2021年COVID-19疫情期間,廠房興建需求激增,鋼構市場供不應求,「台灣光罩自身也要興建廠房,發現鋼構的交期甚至長達1年以上,引起我們的好奇,希望引進新的工法來幫助提升產能」。而作為半導體公司,黃郁斌表示,台灣光罩在智慧化生產與自動化運營方面非常熟悉,若能將這些經驗應用到鋼構產業,協助建立新的生產方式,將可望以創新工法來解決產業痛點,也找上了工研院。
不過對工研院來說,這卻是全新挑戰與難題。工研院南分院執行長曹芳海表示,工研院在雷射銲接其實練兵已久,最早應用於電動車電池模組封裝,但若要銲接厚度達20-50mm的鋼板,且1支H型鋼重達1噸以上,在雷射能量或參數設定上有極大差異,兩者完全不一樣,甚至「完全超出我們既有的技術經驗範圍。」黃郁斌說,雙方團隊決定從頭開始找出痛點,一步步解決包括受限於全人工導致產能受限與缺工問題、傳統銲接高度耗能與參數繁複、後置廢料處理成本高等問題,就是要讓傳統製程,升級為自動化、智慧化且具備永續的全新模式,翻轉產業升級。
台灣光罩營運長黃郁斌(左)與工研院雷射中心執行長曹芳海(右)攜手合作,帶領企業打造全球首創之H鋼雷銲技術,助力半導體大廠跨足鋼鐵業。台灣光罩/提供
研發量產是一場團體戰,雷射最終成為點燃鋼鐵未來的關鍵力量
然而,事情並非如想像般簡單,黃郁斌談起剛開始測試時,由於高能雷射在鋼鐵業界並沒有運用在銲接,雷射頭常因高熱燒毀、銲接噴濺導致鏡片損壞、整個研發空間充滿金屬燒焦味及細微渣粒。不過,工研院與台灣光罩團隊仍選擇「直球對決」,增加許多雷射頭和保護鏡,更在3D列印公司數可科技協助下,開發了防煙霧與噴濺的導流兼遮罩。黃郁斌強調,成功的創新不可能只靠一個單位或少數工程師,團隊也邀集許多跨領域的雷射專家、自動化、鋼鐵業及智慧製造的業者團隊,組成一支橫跨研發、生產、認證與標準制定的「臺灣隊」,打造出一套智慧化處理入料、雷射銲接、出料與輸送流程的全自動化產線,有效提升生產效率。
黃郁斌回憶:「因為舊工法已經傳承百年,能夠開創一套新的系統,過程中有很多貴人相助。」這段時間沒有掌聲,只有一次一次的失敗、嘗試、失敗、再嘗試,因為團隊知道,要讓技術真的落地,靠的從來不是運氣,而是堅持與韌性。在頻繁協作、交叉討論,每個細節都反覆打磨下,不知不覺感染許多鋼構業界的老前輩、銲接協會、國家地震中心、學校的老師,都來協助和指導,才能在不到3年時間,將研發落地到供應鏈。
從研發室走上世界舞台,臺灣低碳鋼構技術準備啟航
而在團隊解決技術問題後,黃郁斌沒有滿足,他認為,要讓這套雷射鋼構製程真正「出廠」,必須取得國內外的製程認證與制度標準,否則很難打入國際市場。台灣光罩透過中鋼構公司協助,一步步通過SGS認證符合ISO/美國AWS銲接標準,更攜手台灣銲接協會積極推動臺灣CNS標準制定,終於在2024年為國內業界建立起第一套可依循的雷射鋼構銲接標準,使臺灣成為全球首個擁有此標準的國家,讓國內外業者都能在一致標準上進行對話。
台灣光罩透過中鋼構公司協助,在2024年為國內業界建立起第一套可依循的雷射鋼構銲接標準,使臺灣成為全球首個擁有此標準的國家。台灣光罩/提供
工研院也導入AI科技與台灣光罩的智慧製造團隊合作,以工研院開發的數位孿生模型,依材料狀況模擬雷射銲接參數,預測銲後形貌及強度,再搭配線上即時感測系統,智慧監控影像、溫度及銲道追蹤補償等技術,確保品質穩定,補足老師傅經驗傳承的落差。黃郁斌表示,搞定軟體後,原先工研院在實驗室的雷射設備功率只有6千瓦,一般商用雷射機台也只到1萬瓦左右,但銲接鋼構卻需要2至3萬瓦,在團隊千尋萬找下,終於找到美國供應商客製機台,成功導入軟體,完成軟硬體整合最後一哩路。
台灣光罩智慧製造團隊導入工研院以AI科技打造的數位孿生模型,將臺灣推向國際建築新局。台灣光罩/提供
黃郁斌表示,當初從零開始的技術,通過強度與耐疲勞測試,甚至比傳統銲接工法更穩固,如今原本在台灣光罩雷射銲接研發中心的BH全自動化生產線,已成功搬遷到鋼構公司成為新世代的雷射銲接示範工廠,實際產線量產已超過 2,000 公噸,並持續增加中。至今已逾 300 位相關業者與研究人員親眼見證臺灣自研系統的實力,來自國際的詢問與關注更如同雪片般飛來,相信未來一定可以實現全產業邁向永續的願景,將臺灣推向國際建築新局。